(1)
校友之光
丘成桐是沙公第六屆畢業生。他的哥哥成煜(第五屆),姐姐成瑤(第三屆),弟弟成棟(第十屆),一門數傑,皆是沙公的光榮。[取自 heungfriend校友 追憶沙田公立學校歷屆畢業生 第11頁]
蘋果日報2010.2.1
國際榮譽
丘成桐奪沃爾夫數學獎
【本報訊】華人科學家再次揚威海外,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因成功攻破「卡拉比猜想( Calabi Conjecture)」,摘下 09年沃爾夫數學獎(Wolf prize inMathematics),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奪獎的華人。丘成桐現時身在哈佛大學擔任講座教授,對得獎感到十分高興,他向本報表示將在3月中回港,期後與太太前往以色列,出席 5月 13日的頒獎禮。
沃爾夫獎由外交家、實業家及慈善家沃爾夫於1976年成立的沃爾夫基金會所頒發,範圍包括化學、數學、醫學等,每年評選一次,其中數學獎的重要性僅次於菲爾茲數學獎( FieldsMedal),以色列總統將於今年 5月在當地頒發有關獎項,每個範疇的其中一名得獎者將發表短講。
料與解決卡拉比猜想有關早在 82年取得菲爾茲數學獎的丘成桐,昨日收到評審委員會的電郵,對於得獎十分高興,「 It has been a good prize(這是個極佳獎項),以前得獎嘅都係十分好嘅科學家,包括我老師陳省身。」
他相信,得獎與他在 1976年解決「卡拉比猜想」有關,「係一個意大利數學家提出,我喺30幾年前解決咗,影響力好大,喺數學、物理範疇上,喺幾何同埋幾何以外都有好大影響。」他解釋,一個研究可以在數學界有如此長遠的影響並不常見,他的研究解決了歷史上與代數幾何有關的問題,橫跨多個學科。
攻破卡拉比猜想後,丘繼續在同一範疇努力,他感謝與他一起工作的朋友,「好似老師陳省身,畀咗我好大指導,仲有科大鄭紹遠,我中學同學,同我一路同班到而家, 70年代我哋有過好重要嘅合作。」
丘成桐 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市, 54年隨家人移居香港,在培正中學畢業後便考入香港中文大學, 20歲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。邱成桐在 33歲時獲菲爾茲獎,是首位獲獎的華人,也曾獲多個國際數學大獎。
丘成桐這個人精采。
影響世界純數學研究流向四十多年的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,剛滿63歲,祖籍梅州蕉嶺縣。五十多年前,家住沙田下禾輋山腰龍鳳台六號兩層高石屋。
為紀念父親丘鎮英100歲冥壽,上周末,他回港在教育城主講〈那些年,父親教導我的日子〉。山居歲月,也是數學家做學問的根源。
翌日,記者跟丘成桐上山訪舊居。走上沙田下禾輋天橋,拐過龍華酒店,轉右行過一間古老村屋,穿插一兩個彎角,說話直率到位的數學權威,回家老路,上小斜,健步如飛。
樣子似父親的丘成桐,臉上淺淺汗珠。昔日山野小孩只有60磅,現在呢?「太重,講出來沒意思。」他很投入講解舊日左鄰右里,左手邊姓溫的那戶人家,啡黃圖案磚屋基本樣貌還在,當年依山面海,晨早有漁民引魚鼓聲。
一家十口住地下一單位,後門養雞。門前白蘭樹與鐵圍網上的炮仗花,奔跑上岩頂看漫山花海,都不復來。錢穆、唐君毅及學生輩陳耀南等人,不時來跟父親論學聽學。丘成桐在旁斟茶,也聽幾句書話。對下近北山坡,是黃賡武父親住的江夏台,「江夏」即黃姓意思,大宅仍然存在。
轉眼半世紀,丘家老屋已拆掉,改建三層,業權由鄰居溫氏擁有。舊時生活埋在心裏,作為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,丘成桐構想實際,「本想把舊居那幢屋子買回來,好讓來訪學者交流時住這裏,不用入住昂貴酒店。」他說外國人對行走這種小山坡路段,不看是問題。舉頭可望穗禾苑的三層石屋,依山面公屋、私樓,卻賣得出奇昂貴,「約七年前,我想向他買回來,他開價六、七百萬,太貴,沒買下。現在,聽說要一千二百萬。」
道理各有各說,現實放在眼前。香港平民區域三層高簡單石屋開價一千二百萬,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,在哈佛附近有物業,在香港買屋,他說:「買不起。」中大崇基書院1954年由丘鎮英與凌道揚向馬料水農夫買地建成的。丘成桐後來入讀數學系,跳班一年,1969年畢業。他22歲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,首先於普林斯頓大學任教,不時見到精神出問題的約翰.納殊( John Nash)在校內盤行思考。後來在史丹福大學任教之時,與現時恒隆地產主席陳啟宗的太太是鄰居,兩對夫婦成為知交,中大恒隆數學獎培育具數學天份的中學生,與此有淵源。不過,丘成桐早就認定搞科學與搞地產的概念是相反的,被地產商包圍的特首不會有前途。「香港已走到畸形境地,我好失望,大家只想做金融、地產,用最快方法賺錢。」
父親丘鎮英與母親梁若琳,來自書香門弟。版權由丘成桐擁有
丘成桐是梅州蕉嶺人,1949年於汕頭出生,同年隨父親(右)來港定居。
數學家講童年山居歲月,不時惹來笑聲。
嘆政治干預學術
陳啟宗是挺梁振英的,丘成桐並不因此與新特首陣營有關係,「我不熟識梁振英,但我希望他會扭轉局勢」。對政府與有錢人,他一概不客氣,認為香港沒有好好培育學術科研,最終只會變成一個附庸城市,「政府不開放,私人捐獻者沒胸襟」。就是李嘉誠,他一樣有意見:「 Standford(史丹福)當年被人說刻薄成家,結果他把所有身家捐出來建大學,成就百年老校,是件偉大的事情。畢菲特及蓋茨願意捐出大部份身家,值得佩服。香港有錢人願不願意這樣做,值得懷疑。李嘉誠的財力身家全捐出,足以建立世界或中國偉大學府之一,但我估計他不會這樣做。若他捐全部財產,將會千載留名。有錢人不願做這種事情,我惋惜。中國真有能力去思考偉大學術事業,仍然相差甚遠。」他父親畢業於陳嘉庚捐獻建成的廈門大學,曾任教早期崇基書院。
丘成桐說話時帶嘲諷,要有高度幽默感才能體會他的心腸。他批評,不專挑有權有勢有錢人。對學生,他既愛教導,也一樣會教訓。他認為香港的大學生,議論政治太多,忘卻學術本份,就要反思,「北大出名五四運動,但北大不是因為五四而存在,是因為做學問而存在。離開了做學問的精神,它再不是最高學府。哈佛值得我們驕傲,也是因為在文學、科學、政治及經濟有成就有看法,不是因為反越戰成功而驕傲。」
再說高等學府體制,讓過往的總督或現在的特首做校監,對這個美籍中國人來說絕不習慣,所以去年港大百年慶典,是李克強還是曾蔭權坐主席位,對他都沒意思、沒分別,「就是美國總統參加典禮,最多也是個重要客人」。
過去十多年,香港每次要找大學校長,丘成桐都是人選之列,無論獵頭公司或是大學中人,都找過他,「五、六次總有,但我從無答應」。最近一次,是香港大學。傳出徐立之被勸退之時,一位對港大有影響力人士,透過朋友,問權威數學家是否有興趣當港大校長,「我立刻回絕了」。
回絕的原因,過去、現在及可見的將來,都是一樣。因為香港的大學,由政府操財政生殺權,就是不干預,也不代表制度上能獨立自主。「哈佛有三千億 endowment(捐款基金),算每年回報一成多,即有三十多億作為營運開支,大學校政與政府政策是垂直的,我不用向政府叩頭,可以代表一個真真正正讀書人的風骨。香港做不到這情況,所以我不會做校長。」
丘成桐同情徐立之,認為假如港大校長沒有做好校內學術發展,退下來是應該的,若因校慶風波做得不對,大可叫他檢討,嚴重至勸退,就是政治干預學術。在學術圈浸淫已久,他知道徐立之是當今生物科學最尖端的人物,十年來,發展港大生物科學很不錯,「成績一定與校長有關,因為他是當行的」。丘成桐在麻省理工學院遇到一些出色的生物教授,都說想來港大做研究。當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向加拿大籍的徐立之頒授院士榮譽,丘成桐也是委員之一。「得到美國科學院尊敬,認為他實至名歸,反而得不到港大尊敬,這是不幸的。兔死狐悲,以後,好難找好學者當校長。」哈佛學人甚至說,徐不被留任,是港大一百年來聲譽最不好的事情,「港大舊生對醫學院改名氣憤,但對徐校長不獲留任不氣憤,是好奇怪的事情,是不是看不起徐校長?」百年樹仁,學術成就非一日之事,「起大樓容易,要有一個大師好難。中國建很多大樓,但真正學術不是這樣的,香港由做生意的人管事,看不到學問成就在那裏,才有徐立之被壓迫的現象」。
言論直率,容易得罪人,他可不管。「我無利害關係,做學問,只問真與假,對年輕人好,對香港好,我就說,不會轉彎抹角跟你磨。」對新特首,他僅此進言:「假如我是新特首,假如我有影響力,我要挽留徐立之,這是對學術界的基本尊重,大可直接說:『以前我們做錯事,我向你道歉,你應留任。』」
「為何學術界、校長界,沒有人說一句話?」記者問。
「做校長要拍政府馬屁,要跟潮流走。我沒有任何好處,沒有任何壞處,頂多香港不再請我來,所以我願意講句公道話。」
「你有承擔嗎?你站在外邊不時說兩句話,當然容易。」記者也跟他直率。
「所以我寧願站在外面不站在裏面。」丘成桐半笑,真心為真理的人,最不會在辯論或受質疑時動火。事實上,他三十年前應中國科學院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邀請,開始在中國搞數學科研。約二十年前,高錕還在中大當校長時,他回來建立數學研究所,「我好尊敬高校長的學問及為人,當年因為他,才能順利建立研究所」。
年輕的丘成桐,29歲就帶着學生著名數學教授 Richard Schoen受邀到英國劍橋大學與霍金討論廣義相對論,隨後與霍金相交數十載。幾何理論中,創立重要幾何分析,把25年來無人能證明的 Calabi猜想的問題解決,成為統合代數、微積分、物理及微分方程的橋樑,得出著名的 Calabi-Yau Theorem,影響純數學研究流向四十多年。在應用數學上,過去十多年,他是帶領研究醫學圖像及三維圖像的先軀,用微分幾何理論成功處理電影裏的面容辨識,「人人想做三維電影,無人做得好,我們現在處理人的表情,出色多了。」
33歲取得「數學界諾貝爾獎」之稱的菲爾茲獎( Fields Medal),2010年獲沃爾夫數學獎( Wolf Prize)。不少理論,都是丘成桐帶領學生研究得來的,很少聽他說誰人是他的重要師傅,「我從很多人身上學習很多東西,但以父親哲學思想影響最深,讓我懂得凡事從大處着想。」父親著有《西洋哲學史》,丘成桐也曾想修讀歷史,但最終選了數學。從1966年入讀中大崇基書院開始,他一直以發現大自然奧秘,發現解決問題新方法為樂。記者問他一天花多少時間做研究,他答:「我剛才跟你說話,也想了一個數學問題。」沒有人知他有沒有說謊,反正大家都笑了,記者追問幾次他想了甚麼數學問題,「哈哈,講出來你不會明白」。
丘成桐讀沙田公立學校(小學),當年有個香港大學畢業的英文老師,認為自己教鄉村小學屈屈不得志,於是天天以全英語澆灌村童,自以為惠澤無私,「頭十天,他最後總問我們: Do you understand?結果,我們第二十天才搞清楚 Do you understand 的意思。」
念慈親不禁哽咽
沙田山居,遊盪山水之間,是丘成桐踏入做學問人生前最輕鬆也最重要的日子。母親梁若琳去世前,數學家向母親招出一件童年秘密:小六下半學期,也即是升中會考前,他足足曠課半年,天天按時跟同學四處玩耍,捉魚摸蜆,登山看風景,快樂逍遙。結果父親要四出奔走,因為有點人脈,才能讓他入讀培正中學,跟「大飛」鄧文正是同窗。「母親知道這個秘密時反應怎樣?」「還需要怎樣,我已經是哈佛教授了。」
當年丘成桐父親與很多南來學人一樣,靠教學時薪養活一家十口,生活刻苦,吃肉的時候也不多。丘成桐曾因為衣着不光鮮,到信義會小學接妹子放學時,被校長視為頑童,無端摑了一巴。受訪當天,他與記者在龍華酒店吃豆腐花,「以前酒家門外寫着雞肥鴨嫩」,他從沒有嚐過。今天,第一次有緣光顧,卻又怕肥膩,沒興趣吃馳名乳鴿。
聽丘成桐兩天講話,不時笑,意想不到是,也有冒出眼淚一刻。在教育城講座上,他說起父親病逝一節,再聽不到台下笑聲。也是五月天,丘成桐14歲,父親有喪女之痛,又失意教席。多年勞累,就因吃一隻醉蟹,身體不適,為怕支付醫生費,苦捱幾天,最終由學生合資送他到養和醫院看病,證實中尿毒。家人曾求助受過父親恩惠的舅父,誰想對方裝作不知。起初,丘成桐看着父親還能說幾句話,十多天後,6月3日,母子到達醫院時,父親已悄然離世。
教授就連說家事,也是一樣直率的。當時錢穆及凌道揚等學術友好慷慨捐出合共一萬元作殮葬費,卻被親人侵吞,要父親的學生為一家孤寡出頭,才能拿回部一半款項。說到這裏,再簡單的情節,冷暖湧心頭,丘成桐一直側着臉,鼻音濃濃,嗆咽着近五十年前的淚水,那段一下子明白眼淚是甚麼回事的光景。
父親去世,風花無知日子戛停,再沒聲響。他沉默了好半年,在家裏不斷翻父親留下來的書,有時以為他會在旁教一段,猛然驚醒,慈親不在身邊,酸苦自知。往後,少年只看到母親期望眼神,想着如何獨立。再往後,就是一個數學天才大半生的治學故事。「父母教導,讀書是為了學問,從來不看富貴。」
記者:冼麗婷 攝影:黃賢創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2)
憶瑤姊 作者:丘成桐
[取自 heungfriend校友 追憶沙田公立學校歷屆畢業生 第5頁]
九月十七日清晨,三姊成瑤於香港沙田醫院逝世。這一天是美國東部的禮拜日,早上十時許我接到老朋友鄭紹遠的電話,說三姊病況急轉直下,有生命危險。我大吃一驚,因為十多個鐘頭前,我剛從香港探病回美,還在考慮如何紓緩三姊的病情。接到電話後,我立即向沙田醫院查詢。護士說三姊呼吸由急速轉為緩慢,已經沒有能力吸收氧氣了。夜已深了,紹遠還是及時趕到醫院,他用手機和我聯絡。三姊已經不能說話,我在電話中感激她多年來對弟妹們的照顧。紹遠說她聽了以後,動了一下就與世長辭了。對我來說,這真是極為震撼的事情,為什麼我要等到她離開前一分鐘才說這話呢?母親臨終時,我告訴她我會照顧三姊和弟妹。不知道我盡了我的責任沒有?想到這裡,我的淚水不覺滾滾地流下來了。
瑤姊在一九四五年五月生於家鄉蕉嶺,丘氏移根在此已二十三世了。歷代務農讀書,代有人才。族中祖輩丘逢甲和先父丘鎮英詩文風骨清奇,帶山河氣概,都是由於家鄉水清山秀,日久浸淫所至。然而家鄉山路崎嶇,終究不能成為富鄉大邑,所以族人大多外出創業,先君也不例外。
瑤姊排行第三,出生不久後,舉家遷往汕頭。父親任職於粵東汕頭的聯合國救濟總署,家境可謂小康。四九年我在汕頭出世,舉家再遷往香港元朗,住在一個叫屏山的小鎮。父親在這裡經營農場,一年後生意失敗。再遷到元朗另外一個叫紅棗田李屋的地方。那裡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,洗澡和洗衣服都在河裡,家境至為艱苦。在元朗的日子,往往在飢餓的邊緣度日。父親每天要乘車到香港島教書,薪水不足餬口,琪妹和棟弟又在這時誕生。一家九口,除了父親的薪水外,還得靠母親和幾個姊姊在家中努力織棉和穿塑膠花來幫補家計。這種工作並不容易,往往通宵達旦才能交貨。而工頭又不見得判工作給我們,沒有工作就很難說晚上有飯吃了。那時能夠吃到麵條或從教會裡拿到麵粉是很高興的事。瑤姊雖年少,總在旁邊幫忙。
在元朗的平原上,有不少農田。瑤姊和我弟兄在莊稼收成的時候,會到處尋找農人收割後剩下來的農作物,也會去捕捉青蛙來餵養雞隻。家境雖貧,卻是樂也融融。五四年春,我在一間叫永安小學的鄉村小學受頑童和教師所威嚇,患病達半年之久,瑤姊常到床邊來安慰我。由於年齡的關係,在兄弟姊妹中我與大哥成煜及三姊最為親近。瑤姊很有天份,間中會編一些童話,還加上動作來渲染,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,嚷著要她一個一個地講下去。
一九五四年秋,父親到香港沙田崇基書院任教,舉家從元朗遷到沙田,在一間佛堂紫霞院中租賃房子居住。我們走路到沙田大圍的沙田小學讀書,由於地方偏遠,小孩子都覺得辛苦,瑤姊卻鼓勵我們說:「要吃得苦,方為人上人。」珂妹在此時誕生,家中十口矣。父親負擔更重,而大哥又得重病。彼地林木陰森,不宜久住,遂遷居沙田下禾輋龍鳳台。
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二年間,是我們家中比較歡樂的日子。家境確是略有改進。但一九五七年時父親的年薪才二千元,我們家兩房一廳月租卻需要一百元。在學校唸書的小孩有七個,學費雖然不算高,加起來卻不少,都由父母承擔,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。瑤姊和我們小孩卻著實的享受了山居的環境。我家靠山面海,小孩有時在海中游泳、挖貝殼、拾海星。有時到山上攀爬巨石,在林木遮掩下的小溪捉魚。春天則到山上採杜鵑花和吊鐘花。過年時父親總叫瑤姊和我去採集這些花朵來供瓶養。現在還記得滿山遍野的鮮花,瑤姊和我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,喜歡在山嶺間徘徊玩耍,也喜歡看武俠小說,瑤姊尤其喜歡梁羽生著的七劍下天山,在山上玩耍時,我們往往將兄弟姊妹比擬為天山上的劍客。瑤姊又擅長勞作和繪畫,我在小學時的勞作有不少是出於瑤姊的創作。
我在培正念初一時功課不大好,在二姊和三姊的關心督促下,漸有好轉。初三時父親去世,這確是晴天霹靂的大事。當時大姊在英國念護士,二姊亦已去世,家庭重擔都落在媽媽和三姊身上。三姊完成中學課程後,不能不放棄進修的機會,幫忙母親維持家計。由沙田下禾輋遷白田再遷火炭拔子窩,都是父親去世兩年間的事情。三姊在黃大仙徙置區的天台教小學,一個月才得一百五十元,晚上又要到其他地方替小孩補習來幫補家計。我也在這個徙置區的天台學校寄住了一段日子,三姊每天補習回家後身心俱疲,但仍唸唸不忘的關心我們的學業,鼓勵我們兄弟努力讀書,光耀門楣。回想往事,感慨萬千,中國婦女為維繫家庭而作出的努力和犧牲,實在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。可惜三姊竟為家庭犧牲了學業前程,也誤了婚姻。
我到美國讀書工作以後,家中環境漸漸好轉。三姊在中文大學圖書館任職。媽媽來美參加我的婚禮時,瑤姊留在香港照顧大哥,直到八零年我接大哥來美就醫二年後,三姊才陪同珂妹一家來美。以後和母親同住,到加州的學院讀書,信奉佛教。母親大病時,又是由三姊照顧,服侍飲食,直到母親去世後,三姊回港定居,才沒有再為家事操勞。這些年來,她替佛教團體做義工,在中文大學教授繩結藝術,又計劃將母親刺繡的技術寫成小冊。可惜時不我予,遽罹惡疾,齎志以歿,六十年手足情誼就此終結,撫今惜往,前事歷歷在目,令人無限悲痛。
三姊愛家愛國,憐惜眾生,十多年來茹素,我們弟兄姊妹都受過她的照顧,我們永遠懷念她。
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一日
撰寫本文當日,還嘗賦成一詩,抄錄於下:
少時尚義氣 原野任戲嬉
登高懷書劍 攜手笑揚眉
焉知二三載 好景奄忽移
父死兄疾篤 艱辛誰能持
慈母負重軛 世情安可知
三姊何仁愛 憐我弟妹痴
復念我前程 崢嶸自有時
孰料晚罹疾 天意終難窺
萬里歸來日 天涯涕淚垂
人無金石固 龜鶴亦有期
哀哉此疾惡 斷我手足誼
(本文作者係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)
來源:文匯報2007-12-8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3)
慧中
"我1972年從「沙田公立學校」小學畢業,那時它是一所舊式村校。1982年該校轉為一間特殊教育學校,以「樂育菁莪,有教無類」為辦學宗旨。兩個月前我回到久別三十年的校舍,拜訪一位昔日的小學老師,她現在是沙田公立學校的校長凌劉月芬校長。這次母校重遊給我的啟發很大。"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4)
TO HUNG KWONG(杜雄光)
在第十一屆畢業生中,有一位學兄 (杜姓) 非常勇敢,愛鋤強扶弱和抱打不平,
後來加入警隊工作,一心要做一個好警察,可惜遇到 1967年大暴動,被土製菠蘿肆虐殉職!
他人雖死,但英勇的精神永在,我們要向這位學兄致敬!
67年時仍在中學,想不到有校友在暴動中殉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N MEMORY OF THOSE MEMBERS OF THE ROYAL HONG KONG POLICE FORCE AND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
WHO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COURSE OF DUTY
.
TO HUNG KWONG(杜雄光)
POLICE CONSTABLE 6990
OCTOBER 13, 1967
.
.
"THEY SHALL NOT GROW OLD, AS WE THAT ARE LEFT TO GROW OLD;
AGE SHALL NOT WEARY THEM, NOR THE YEARS CONDEMN.
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
WE WILL REMEMBER THEM."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5)
楊榮基教授 (David Yeung)
"國際著名博奕學家楊榮基教授已於2010年1月出任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及卓越研究教授"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6)
丘成棟 UIC Distinguished Professor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7)
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
[取自 史不知校友 追憶沙田公立學校歷屆畢業生 第166,174頁]
羅沃啟是白田五區人,他小時很喜愛閱讀,在我還未董26個英文字母時他已在看讀者文摘.離開沙公後到皇仁書院就讀.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8)
黃榮榮 Victor W. Wong
[取自 heungfriend 追憶沙田公立學校歷屆畢業生 第2頁]
[取自 第十個沙田柚校友 追憶沙田公立學校歷屆畢業生 第192頁]
黃榮榮(男,天才兒童,畢業後升讀英華中學,留學美國,博士)
我記得任伯江老師多次曾在課堂中, 大贊他的潛能, 而我也認同, 再從葉大維兄提供之資料, 在網中找到了本班同學黃榮榮之近況.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(9)
黃婉冰
39年,是很多人的半生光陰。今年8月學期完結後將退休的甘迺迪中心校長黃婉冰,為了培育一批常被社會遺忘的特殊學生適應社會,而奉獻了自己39年青春。這些年來,中心迎接了一批又一批身體傷殘或患上重病的年輕學生,最後所有學生均是從黃校長手上接過畢業證書,昂然踏足社會。她拍心口表示,「我的學生個個都經過質素保證的」。【本報訊】(記者 歐陽杏櫻)
"努力發揚我校止於至善的精神"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